top of page

糧食希望 「油」然而生

13.png

​今晚 我想來點……

8.png

​暫停供應

9.png
8.png

​暫停供應

57F3BF56-9E83-4211-8632-1130B59D9027.png
8.png

​暫停供應

10.png
8.png

​暫停供應

12.png
8.png

​暫停供應

11.png

吃頓飯 真不容易

或許……

這就是不久的將來

非洲史上最大伊代颱風

哈吉貝颱風侵襲日本

尚比亞乾旱

2020雅加達水患

2019東非蝗災

2020安攀颱風登陸印度和孟加拉

2020菲律賓超級颱風天鵝

2021東亞、北美、歐洲寒潮

2021中國沙塵暴

2021台灣旱災

2021希臘野火

2021美國加拿大西部超級熱浪

2021加州北部狄克西Dixie野火

2022巴西聖保羅超級熱浪

2022印度宣布禁止小麥出口

餐桌上的氣候變遷 不見盡頭的惡性循環

農業是氣候變遷之下風險最大的產業之一,無論是單一的極端天氣事件或氣候模式長期的轉變,看天吃飯的農民將血本無歸,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未來出現乾旱和水災的頻率將會更加頻繁,糧價波動也會變得劇烈。

 

根據NASA研究結果預測顯示,由於玉米、大豆和水稻不適合在熱帶地區栽種,2030年產量預測將下降 24%,而較耐旱的小麥種植面積可能會有大約 17% 的增長,但高溫會加速了作物成熟,如果生長階段時間變短,就無法取得足夠的能量。 因此,栽種面積擴大,生長期過短、過快,實際上反而使作物產量下降。2050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 5% 至 30%。

 

小麥和玉米是全球前兩大糧食作物,世界玉米總產量約12億噸,小麥總產量約10億8705萬噸,但兩者與小米同樣皆遭遇葉銹病侵擾。葉銹病一般病斑發生於葉片、葉鞘、稈及穗上,初期呈現不規則的褐色病斑,摸起來如同鐵鏽,可散放出孢子,利用空氣傳播,同時亦散生黑褐色長橢圓病斑。研究顯示,葉銹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關係較大,聖嬰年溫度高,較容易發生疫情,但隨著地球平均溫度升高,反倒提供葉銹病生長的機會,大大影響小麥與玉米的產量。

 

 

 

未命名-1_edited_edited_edited.png
下載.jpg

水稻 是受害者還是幫兇?

身為全球鏈一環的台灣,自然也無法在這場氣候變遷的戰爭中倖免於難。2021年,台灣發生自1964年以來,首次發生前10個月無颱風的情形,進而引起嚴重乾旱。該年度烏山頭水庫蓄水量1億7000多萬公噸,灌溉用水預估為2億3000多萬公噸,使得以種植水稻的農民大受影響,對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祭出鼓勵農民暫時休耕或改種其他作物的政策,該年度稻米產量比起去年減產14萬公噸。​

2004~2021台灣稻米產量於產值                                                                                         製圖/林冠丞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歷年稻米和小麥消費量                                                                                                           製圖/林冠丞 資料來源/糧食統計年報

台灣以米立國,不僅在各歷史時期上都是首選主食,更為台灣出口貿易寫下輝煌的一頁,雖近年來飲食受到西化影響,稻米的每人每年人均消費量逐漸降低,其重要性仍不言而喻,可是你知道嗎,餐桌上香味四溢的白飯,既是全球暖化的受害者也是幫兇之一。

2021年,平均二氧化碳濃度創下414ppm的新紀錄,二氧化碳不僅會使溫度升高,也會造成空氣濕度增加,並向兩極的轉移,使得極區的雨量及河川流量上升,出現乾旱和水災的極端的天氣現象。當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一倍時,赤道地區的平均表面溫度將上升不到2℃;在北緯35度的地區,溫度將上升約3度;在北緯50度以北地區溫度約上升4度;而在北極圈內,溫度將上升7度。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六次決策者摘要評估報告也指出,地球表面溫度相較於工業革命時代的基準值高了1.1℃,6~8月的平均溫度,比廿世紀的均值高出了1.5℃。。

 

水稻一個月需180~300毫米的水量,且每年約有 0.2~2 億噸的甲烷量,由稻田釋放進入大氣中,約佔甲烷總釋放量的 4~19% ,近年來種植有機水稻的面積大幅增加,大量有機質肥料施用於稻田,造成稻田甲烷的排放量大增,降低水稻甲烷排放的常見方法為,在水稻的最高分蘗期及成熟期,給予適當的排水處理,將可有效降低甲烷的釋放量。但隨著水資源的逐漸枯竭,要如何兼顧稻田永續經營,同時又可以有效降低甲烷的形成及釋放進入大氣中,將成為未來水稻甚至於其他農業作物種植重要的研究課題。

未命名-1_edited_edited.png

太魯閣號徑直駛向群山環繞的東台灣,窗外飄著的細雨落入湛藍的太平洋海面,不忍撇開視線,一心想將掠過的山川壯麗收進眼底。火車到站後,看著腳底下砂岩質地的土壤,實在很難想像,被譽為「超級未來食物」的糧食作物就生長在台東延平鄉的布農族部落。

油芒特性

油芒作為一種耐旱、耐寒又耐鹽的多年生植物,在東北亞多處都能尋找到他的蹤跡,但結了穗穀粒就會掉落,加上穀粒太小,不被人食用。不過生長在在台灣土地上的,不會落粒、莖桿挺直,加上先民選育大顆的穀粒,成功培育成餐桌上的主食之一,更是獨有的台灣特有種植物。

4219_油芒_從幾近消失至今成超級未來食物_4_edited_edited.j

植物小百科

台灣油芒屬於生活在乾旱或半乾旱地區的C4植物,能夠減少光合作用過程中二氧化碳 (CO2) 的損失,在CO2的利用上效能更高,耗水量也僅需C3植物的1/3。專家認為栽種C4作物能提升全球作物產量,可成全球氣候變遷下糧食問題的對策。

​文化即生活

生活即文化

Banu與油芒的一期一會

  看著在田埂間穿梭的身影,很難想像該如何身兼林務局、社區永續發展協會和自家田地農務多項繁雜工作,不過「在生活中實踐文化價值的耕耘者」應該才是最適合他的頭銜,他是布農族青年Banu,這雙佈滿厚繭的手不僅讓台灣油芒重新認識了這塊土地,也讓被緣份牽引著的人們了解原住民的智慧。

  2014年時,邱爸爸的身體健康出了問題,意識到食安問題的嚴重性,父子倆決定重新整頓荒廢的耕地,栽種起布農族的傳統農作。一次Banu將不知名的種子種入土中,想知到種得的穀物為何,經網路查找推估是「台灣油芒」,雖然後續農改場給予否定答覆,卻寫下了Banu和這個消失作物的命定相遇。

 

  2016年的冬天,林務局的工作讓他有機會接觸一位專門研究、保種原住民穀物的林志忠老師。「我想要復育油芒」他堅定地向老師要來一穗台灣油芒,悉心育苗下從200顆種子長成200株苗、生成200叢穀物,油芒正一步步回到土地上,現今農莊的油芒田種植面積雖只有兩分地,但已是位居全台之冠。

4219_油芒_從幾近消失至今成超級未來食物_3_edited.png
4219_油芒_從幾近消失至今成超級未來食物_3_edited.png

成功復育油芒的Banu成了這個營養、好種植的古作物代言人,常常和部落族人交換種子,希望能找回更多屬於部落的味道、利用自耕作物調整飲食。做為社區永續發展協會的理事長,Banu也會到部落的學校教孩子做油芒饅頭,讓年輕一輩布農族人能認識、記得這個傳統穀物,一口一口把傳統吃回來,獨有的文化記憶也就能一代一代傳遞下去。

圖層 2.png
半透.png

和土地對話的Banu分享著布農族的傳統:「布農族在種植、狩獵、開墾之前都要敬告所有的靈(Hanitu),抱著感恩的心,在具神聖性的儀式中,感念祖靈給我們的、土地給我們的、動物的犧牲給我們的一切。」

原住民對植物、動物的同理,形塑出他們對自然環境的敬畏之心,萬物皆有靈的泛靈信仰,訴說著他們與生命共生的和諧關係。

​田間散步​

​聽聽這片土地的聲音
background.png

永續是一種生活方式,傳遞著過往的生命軌跡

台灣油芒之所以被稱為超級食物,不只因為台灣油芒耐旱的原因,而是小小一粒油芒卻富含多種的營養成分,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脂肪、胺基酸等等。一起來看看台灣油芒的五大益處吧!

增強抵抗力

BBC-2.png

​1 預防癌症

角鯊烯和芹菜素都能預防癌症發生。

保持身體最佳機能

鈣和鎂有助於維持骨骼、肌肉及神經的正常功能

賴胺酸、維生素B和角鯊烯都可以增進免疫系統功能。

​4 改善憂鬱、幫助入睡

色胺酸能讓人放鬆,治療憂鬱症、抑鬱症及睡眠障礙。苯丙胺酸可以增強記憶及改善憂鬱。

​5 預防阿茲海默症

芹菜素也具神經保護作用,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

BBC-3.png
IMG_2439.PNG
836A6BED-77F7-4D49-9798-84F40C9B2896 拷貝.png

​油芒的高營養價值讓越來越多業者注意到這種未來的超級食物,也讓部落和專業人士積極展開台灣油芒的開發。

台東延平部落卡那歲工作坊的主人Biung(邱智偉)和女主人Ngavan(邱曉玉)將傳統原住民食材加入料理,台灣油芒就包含在內。Biung大哥和我們說了一個故事,部落的耆老曾經和Ngavan 回憶道自己非常想念dill(台灣油芒)的味道,上次吃到dill時自己還只是個孩子。但當時二人都不知道耆老所說的dill是什麼,等到卡那歲工坊將油芒加入料理後,老人家卻沒有機會吃上他心心念念的dill。

share 11.png

Ngavan將原住民穀物紅藜融合台灣油芒製作成紅藜糕,並將一道用小米和台灣油芒一起燉煮的料理取名為「記憶的味道」,希望越來越多人品嚐部落耆老的童年回憶。Biung和Ngavan兩人利用料理和教育,希望將他們的故事傳承給他們的下一代和更多的人。

share 11.png
86406C3C-1DE9-45F8-B7EF-EF90588013CD.PNG

長期和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刑禹依博士(右一)合作的徐子富(左一)創立了「油芒社會企業」,積極的開發油芒的加工產品。

徐子富說,油芒除了種子可以食用外,它的根、莖、葉都可以加以利用,是非常良好的循環經濟作物。

油芒五大益處
share 14.png

不只是食物​  

​也是文化資產

更是解決糧荒的曙光

未命名-12png.png

立委伍麗華表示,原住民沒有文字系統,其文化傳承多仰賴口述、物體,油芒的再一次出現,並不是一件壞事,它提供一個過去、土地、族群文化、情感上的重新連結,也正因還在推廣階段就找到它獨特的價值,讓相關人士有機會能依循「原住民遺傳資源權」得到一定比例的回饋金報酬,透過商品化的過程,支持原住民產品和傳統作物,只不過現處在雛型階段,仍需一段時間努力,倘若最終順利實施,原住民將有更多資源去投入市場,未來能有利潤分享回饋部落,進而達成永續發展的理念。

 

氣候變遷、衝突戰亂導致嚴重飢荒比例快速增加,新冠肺炎造成的經濟衝擊,也使得原有的失業率、通貨膨脹等問題雪上加霜,根據2021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2020年全世界面臨重度糧食不安全問題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二身處非洲大陸,約9800萬人。徐子富則表示,目前已向幾個國際單位投稿研究論文,希望能讓油芒在國際有個能被關注的機會,也會持續與專家合作,推廣到第三世界,雖然需要一段時間監測評估油芒與當地環境合不合適,但以油芒抗旱耐鹽耐寒化的特性,理論上是可適應不斷沙漠化的非洲土壤,為世界糧食危機略盡棉薄之力。

然而即便油芒產業的前景大有可為,但現階段大部分採收的產量仍偏向自給自足,導致認識油芒的消費者屈指可數,且油芒的口感乾偏硬,市場接受度高不高又是另一回事,要如何研發出新的風味料理,並改變全球人口的飲食習慣也是一項難題。若是未來能克服這些挑戰,油芒不僅能成為台灣之光,也能替因氣候變遷加劇,而即將發生的糧食危機,提供一股強而有力的堅韌力量。

bottom of page